新闻中心News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

2025-04-29 01:37: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5雕塑日活动于2025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C103雕塑平台顺利举办。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1)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黄河母亲》作者,著名雕塑家何鄂;1982届校友、《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1982届校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1990届毕业、清华美院雕塑系副教授魏二强;1991届毕业、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许正龙;1993届毕业、清华美院副院长董书兵;1993届毕业、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陈辉;1996届陶瓷系校友、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1998届毕业、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马天羽;2001届史论系校友、《雕塑》杂志副主编徐永涛;2002届校友、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邓柯;2002届毕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学负责人王青春;2009届毕业、清华美院副书记马文甲;清华美院副研究员宿志鹏。出席企业代表有:北京自然物语景观雕塑有限公司负责人冉宁;北京鼎艺雕塑制作中心负责人陈水青。

  活动由雕塑系年度主旨报告、荣誉典礼与系企联动、课程汇报展开幕式、学术对话四部分组成,旨在通过雕塑日系列活动搭建师生、校友多维互动交流平台,深化学术传承与系企合作。活动由雕塑系副主任冯崇利主持。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2)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3)

  清华美院雕塑系主任、党支部书记陈辉回顾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二十五载历程。从工作室改制到教学制度改革,从历届校友的卓越贡献到今日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紧随时代脉络,以独创性与专业性承担多项国家主题性创作工作,显著影响了国内雕塑学科的建设进程。

  主旨发言由历史与传承、新时代的跨越、核心成就展示、未来规划、师生倡议、感恩与致谢六个部分组成。

  展望未来,陈辉以“一点、两线、三维”提纲挈领,规划今后的学术研究路径,对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向优秀校友和企业对雕塑系的鼎力支持表达了衷心感谢。

  最后,陈辉表示,通过提高雕塑系师生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学术创作与科研突破水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号召力与国际影响力一定会持续提升,引领雕塑艺术的发展。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4)

  82届校友范伟民:毕业四十余载,您矢志深耕雕塑领域,雷火竞技官网首创“泛雕塑”概念,以创新思维拓宽行业边界;创办亚洲唯一雕塑专业杂志,搭建学术交流桥梁,为雕塑艺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您情系母校,鼎力支持雕塑系建设,实为后辈楷模。

  82届校友朱尚熹:毕业四十余载,您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中造诣深厚、成果卓越,更率先探索数字雕塑前沿,为行业革新贡献关键力量。同时始终情系母校,关心雕塑系发展。您的成就与情怀,堪称后辈典范。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5)

  96届陶瓷系校友郅敏:毕业三十余载,您从陶瓷跨入雕塑领域,以深厚造诣投身创作,成果丰硕。更连续多年返校授课,倾囊相授,为雕塑系发展倾注心血,以实际行动诠释对母校的深情与担当。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6)

  2013届校友胡佳梦:毕业十余载,您于教育领域砥砺奋进,成就斐然;更心系母校发展,慷慨捐助 25 万元助力雕塑系建设,以赤子之心诠释深厚情谊,为校友树立典范。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7)

  北京自然物语景观雕塑有限公司冉宁:2024年,贵公司作为雕塑系石雕材料实践课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训平台,助力专业成长;同时高效完成多项雕塑作品创作任务,成果卓著,谨此表彰!

  北京鼎艺雕塑制作中心陈水青:2024年,贵公司积极协同雕塑系开展多项乡村艺术实践活动,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推动艺术与乡土融合,雷火竞技官网成果显著,特此表彰!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8)

  谈及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黄河母亲》作者何鄂先生感触颇丰。

  70年间,一直在雕塑之路上行走的何鄂先生,对清华大学有深深的眷恋——中国雕塑发展的历程得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浓缩,乃是每届师生不懈奋进、继承传统的成绩。她感动于中国雕塑后继有人,一代代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中华民族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何鄂先生道:“为时代强国贡献所有的精神和力量吧!”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9)

  82届校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感慨道,今天实乃特殊的日子。在建校114周年、建系25周年两个时间点的交汇之时,他感谢了搭档和朋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82届校友范伟民老师,并将他关于雕塑学习的体会与在座的同学们分享。

  走出学院后,他体悟到,艺术生涯最重要的是对雕塑的热爱。同学们走出学院、迈入社会时,要怀揣着一颗对雕塑的喜爱之心。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师,不是将雕塑作为手段谋取利益,而是以雕塑为目的、为雕塑而活着的人。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10)

  82届校友、《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老师回顾了他的个人经历,分享了他与郑可、常沙娜、张錩、王培波、赵萌等诸位学界泰斗结缘的历程。

  由于长期浸润于工艺美术行业,范伟民教导同学们要成为行业管理者和规则倡导者,让艺术适应社会,让自己的设计被行业读懂,进入市场。他还提到,适应行业和培养自身一直是雕塑行业从业者的重要议题,因此希望与同学们交流经验,共同精进。

  最后,他称赞本次雕塑日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并祝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越办越好。

  雕塑系2021级本科班石雕课程展、2023级本科班素描课程展的开幕式。通过两门精品课程的教学检查,雕塑系师生共聚一堂,学习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郅敏在《传统转化与创作方法》讲座中,通过回顾个人学习与创作历程,深入探讨了他在艺术创作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如创造与创新、重复与迭代、非实体性材料的运用等,并结合创作经验,给出了颇具启发的应对方略。

  讲座的后半部分,他以Thomas Heatherwic的《种子圣殿》、董书兵的《大地之子》,及陈辉、冯崇利、马天羽、马文甲的一系列雕塑创作为例,进行系统赏析。他深挖艺术家对某一主题进行重复和迭代的历程,探究其艺术表达手段与理念内核,不仅提供了极具深度的个人见解,而且分享了一套分析作品并从中受益的方法论。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11)

  讲座兼具人文情怀与学理深度,郅敏由具体作品发散到遐远哲思。“苟日新,日日新”的创作态度也使与会者备受触动。

  会后,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王俊远、潘悦、冀枞、宋扶日与郅敏进行对谈。对谈环节提及的问题,如技术时代的媒介转型、艺术家创作的直觉、创作方法的寻得、雕塑“造境”的思维方式等,均对在场师生带来启发。陈辉在作总结时提出,望同学们回溯传统,开拓创新,选择正确路径,继承和弘扬雕塑系的优良传统。

清华美院雕塑系举办“雕塑日新 行健致雷火竞技入口远”日活动(图12)

  本次雕塑日活动,处于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雕塑系25周年系庆的交汇点。活动不仅召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在读学生、在职教师,而且汇聚了历届校友与深度合作企业。通过搭建良好、活跃的沟通平台,活动有效联动了师生、校友、企业,为促进多方交流合作埋下了种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投身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者应当如何迭代自身、紧跟时代、直面未来?且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们通过本次雕塑日活动赓续长脉,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懈追问这一问题的答案。

搜索